八宝盒

查看: 66|回复: 0

浅析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方向

[复制链接]

4

主题

5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23-1-12 11: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日益成为当代人们对休闲生活方式的一种重要需求。生态旅游应运而生。生态旅游是为了有效地满足全国基层人民群众休闲旅游活动的需要,同时也有效地保护广大旅游活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其中,生态旅游以自然保护区为主要发展方向,以迎合游客对自然的偏爱,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安徽省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盲目开发、生态破坏、基础设施落后等挑战。
关键词:安徽省;生态旅游;现状;未来方向
引言

所谓生态旅游,是以自然风光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为主要旅游资源,促进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的完整保护,增强旅游者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
第一章 生态旅游综述

一.1.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生态旅游在国内悄然兴起。1982年,国务院对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进行了审核并正式批准成立。黄山国家森林公园正式建立。1999年被国家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举办了一系列“生态旅游”的活动,以及各种与中国生态旅游有关的国际会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生态旅游论坛会于2002年顺利召开,会上许多学者对旅游生态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我国未来生态旅游产业存在的发展潜力和机遇。以此为理论基础,王家俊(2002)首先选取了国外44个不同的城市生态旅游,并以该定义模型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了新的生态旅游概念模型,提出了“一种非大众化的特殊旅游”。杨桂华(2004)首次提出“四维旅游模式”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即生态旅游者的旅游效益、生态旅游活动地的社会价值、生态旅游公司的经济利益、生态旅游资源的环境效益等方面共同具体实现。叶梓、吉林松原(2021)接着提出"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主要进行环境教育或科普自然知识的一种旅游方式";吴玮(2021)提出生态旅游是居民为了摆脱环境的束缚、获得健康的生活环境而进行的休闲度假、娱乐活动,以接近、了解和保护自然为主。
一.2.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综述

1965年,赫兹(Hetzer)研究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并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的萌芽,并发现开展旅游活动的弊端主要是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他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认为旅游活动应承担对自然生态环境和旅游活动的承担责任。美国学者赫克(herk)明确认识到,在一些没有生态环境保护区的地区,需要进行各种自然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其中包括国家公园和各自然保护区。在1988年,学者们提出了一种更科学的解释,即生态旅游,也是一般生态旅游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受到人类自然干扰相对较少的国际自然环境保护会议上,许多专家学者一致同意,于是,在1988年,学者们提出了一种更科学的解释,即生态旅游的理念,包括国家公园和各自然保护区在内的一些地方,生态旅游的主要方式是:在一次首届国际自然环境保护会议上,大多数专家学者一致认可,因此在1988年学者们提出了一种更为科学的解释,即生态旅游,即生态旅游,也是一种不受人类自然干扰相对较少的原始生态环境的某些地方,生态旅游旅游的概念。1996年6月,在联合国的领导下,成功举办了具有转折性的国际生态旅游学术讨论会,标志着生态旅游研究开始走向实践。David. Fennell,(1999)出版了《生态旅游项目规划》和《生态旅游政策与规划》两本生态旅游指导书,对生态旅游规划的五个主要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其中包括:原理、方法、规划内容、实施过程及检测评价。
第二章 国内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二.1. 生态旅游资源分析

二.1.1. 类型多样,互补性强

根据生态旅游综合资源类型的概念,生态旅游综合资源类型可细分为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安徽省生态文化旅游综合资源类型可分为三十一类、八亚类,综合文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类型可细分为二十一大类、七十二亚类。由于资源类型丰富,除了特殊的自然气候、地形、历史等因素而形成的具体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安徽省基本具备了各种文化生态旅游的综合资源,而且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综合互补性强,从世界遗产品牌来看,安徽有具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旅游资源。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综合资源保护品牌计划显示,安徽省品牌共有98个(名目重叠的旅游项目),其中自然类52个,人文景观类46个,自然与历史文化的旅游综合资源相得益彰。
二.1.2. 品位高,知名度大

安徽具有森林地质旅游与人文景观文化资源相互融合的完美艺术结晶,共有2处入选世界遗产,98处国家级旅游景点,418个省级特色旅游景点。黄山是中国山岳自然森林地质旅游的典型突出代表,是具有世界一级历史名山文化与森林地质景观文化、世界一级自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规划中的第一批森林旅游景区、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4A级景区的美誉。
二.1.3. 旅游季节性强

尽管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是安徽景区生态旅游的重要主体,但这些生态景区的旅游受到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严重影响,旅游活动季节性强,影响了安徽旅游整体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
二.2. 主要经营业态分析

安徽依托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两山一湖”的旅游资源,加快建设了19个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发展效益显著增强。五年来,全省接待国内游客由2.25亿人次增加到5.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由1889亿元增加到493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4%和21.2%,旅游业支柱性产业地位基本确立。从各市旅游总收入分析,国内旅游收入311亿元,同比增长23.2%,国内旅游收入超千万达1千2百万有合肥、池州、芜湖、安庆、黄山等5个市,比去年增加4个市人境游、国内游、出境游全面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018年安徽省入境旅游人数6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国内旅游收入7030亿元,增长17.1%。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收入3785.2亿元,增长16.4%。2012-2018安徽省旅游业不断扩大,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2.66%,入境旅游人数增加275.5万人。 2018年安徽省接待国内游客7.21亿人次,增长15.2%。国内旅游收入7030亿元,增长17.1%。
第三章 国内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1. 政府重视不足,职能发挥不到位

在推动景区相关生态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存在着一些特殊的现实情况,如在优惠政策措施引导中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从而对景区相关生态旅游长期、健康、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直接影响。有些景区多方面存在着宣传、执行和引导工作不到位等一些突出矛盾。许多主要惠及景区的各项政策正式制定后,仍未对基层进行直接的政策宣传,相关的生态旅游开发企业或生态旅游项目中的相关优惠政策措施仍未得到落实。而另一方面,基层人民政府仍未能有效地发挥其在旅游景区促进旅游政策措施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导致景区旅游景点、生态旅游产业及相关建设项目缺乏科学合理规划、杂乱无章。
三.2. 发展方式简单,缺乏文化科技内涵

生态旅游工作是传播地方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民俗文化传播是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支持。安徽省地方民俗文化传播旅游体验项目设计较少,在开展生态旅游时,对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播或宣传力度不够,导致游客对当地民俗文化知识了解不够。中国传统的民族民居宅院、民族古村落等,既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又有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但是,由于当地民间艺术工作者学习工作难度大,学习技术过程培训周期长,从业人员工资待遇低,即使当地政府部门开设了各种大型职业民间技术人员培训班,也能耐得住寂寞才可以。在安徽省没有一种良好的宣传口号,缺乏各种具有地域差异性的实际旅游活动体验内容,留给游客的民俗文化生活记忆内容清晰度不高。
三.3. 发展质量不高,缺乏要素支持

关于发展红利,在作为支撑中国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中人口、投资、资源等相继发生变化。人口红利明显减弱,资金成本明显上升。在发展机制中,体制性、结构性、时效性障碍同时存在,多因素缠绕现象时有发生,资源、用地、价格、金融等多方面改革依旧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在发展动力上,生态旅游产业整体附加值不高,增长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以融合和创新为核心的新动能仍没有建立。
三.4. 环境系统受到威胁,开发和保护矛盾突出

生态旅游开发对植被景观的影响是生态旅游地自然环境条件的最直接表现,在生态旅游开发和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生态旅游开发对植被和景观的影响主要分为开发施工过程的影响和游客行动的影响。对当前生态旅游的开发产生植被的影响监管,主要方法是样品测量和遥感技术,目前的遥感技术是日新月异,可以为植被变化的快速监测提供有效的手段。生态旅游的开发会给自然环境带来无法恢复的破坏,植被的破坏会引起景观不协调。游客踩踏是植被景观破坏的最普遍的行为。踩踏行为可能会改变植物的生理形态,引起植被退化,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
第四章 加快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四.1. 实施“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利益协调”的开发策略

安徽省市政府部门在科学开发与合理规划城乡生态旅游产业资源的同时,也应积极充分发挥理论示范和政策引导带动作用。以此为例,对安徽省城乡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过程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设计,严格执行遵循城乡发展科学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可以最大限度、更有效地避免旅游资源的过度浪费和重复、无序的开发环境问题,节约资源,提高各种旅游资源的综合应用管理效率,实现生态旅游的稳定有序发展。另外,在具体的理论实践研究过程中,安徽省市政府不断提高旅游市场运作的高度重视度,鼓励广大村民群众积极参与,加快构建和突出城乡协调的生态旅游发展管理模式,在切实维护整体利益、村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对生态旅游者、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管理力量进行综合优化,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村民参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设计的积极性。
四.2. 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优质特色旅游产品

要提升生态旅游产业的价值,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开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安徽省政府在开展本地生态旅游应用时,应结合自身旅游发展的地域特点,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政策原则,实现与当地农业特色旅游资源的有效、相互融合,充分发挥生态旅游产品内部结构功能的综合优化,注重其当地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价值的综合充分发挥,从而为旅游区域内生态环境、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资料的充分协调和综合发展利用提供有力保障。与此同时,在对安徽省文化旅游艺术产品产业的综合开发应用过程中,充分考虑当地农业旅游产品中的文化艺术特色,实现当地农业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比如,在各地安排生态旅游活动时,可考虑结合当地的大规模农业旅游生产经营活动实际进行,以满足当地游客的实际旅游需求,提高当地旅游业的吸引力。
四.3. 加大资源配套投入,构建市场开发经营支撑体系

放弃旅游业仅仅是旅游部门、旅游目的地产业的观念,建立旅游业中包括工业、农业和文化、商业、交通、通信等第三产业在内的多产业联动、多渠道联合的产业集群观念,同时确立区域旅游和合作发展的理念。合理布局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实现多产业间及周边旅游业的统一合作,形成强安徽生态旅游业、旅游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相互渗透、相互牵引的发展模式。加强服务旅游意识,构建“到处都有生态旅行环境,人人都有旅行印象”的良好旅游环境。
四.4. 坚持开发与保护共举,维护生态人文系统平衡

开发是保护,也是破坏。安徽省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是资源环境的改善和美化,旅行收益也应该为资源保护创造经济条件。但是,安徽省旅行开发会给环境带来污染,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会给旅游资源带来破坏。所以,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相互关联的,两者是矛盾统一体。保护是为了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是游客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保护是当前的迫切任务。科学的开发是保护的基础,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安徽省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开发和利用,招揽游客,发挥其功能和效果,具有社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充分体现。合理的开发本身就是旅游资源的保护,资源开发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将返回各种资源地,用于资源环境的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的建设。开发也许也是破坏之一,但生态旅游资源的破坏不是由开发造成的,也有社会性、文化性的,但与此同时开发带来的破坏很容易看到。这主要是因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破坏。目前为止安徽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对资源地需要适度的建设,以局部范围的破坏为前提,但这种粗放型的开发模型给资源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第五章 我国国内生态旅游发展前景方向

五.1. 生态和谐,高效发展

我们要努力使我们国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水共生。加速建设世界绿色社会、生态文明、和谐社会,这是加快实现中华民族永续繁荣稳定发展千年大计。要坚定树立、正确贯彻保护绿水青山的理念,同时也念这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基本理念,未来的生态旅游发展要坚持合理节约资源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两项绿色基本国策,如我们正确对待自然形态生命一样,也要正确对待绿色生态旅游的生活方式,统筹规划园地景观的绿色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的高效发展理念。
五.2. 长短结合,理性规划

推动绿色发展。加快绿色生产和消费法律制度与政策导向,建立和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构建市场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加强节能环保产业、绿色生产产业和绿色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推进生态旅游资源的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减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能源消耗、消费,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提倡简单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节约型生态旅游机构等行动,合理发展,统筹规划。
五.3. 知识普及,客源定位

推动生态旅游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人民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深化生态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建立以社会利益为第一、统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体制主体。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生态旅游项目,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文物保护和传承。健全现代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革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产业形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加强内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畅谈中国的故事,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生态旅游文化软实力。
五.4. 自然和谐,体现民俗

发展民俗,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构建崇尚自然和绿色发展的生态系统。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的中国。人和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展现自身民族民俗特点,才能有效地防止自然开发利用中的弯路。
结论

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分析中,未来的生态旅游将继续增长,生态旅游的全球市场份额应该越来越大,我国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日益重视,不同阶段地开展了环保知识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使环保意识日益增强。但是,由于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刚刚起步,其理论和技术实践尚处于不断探索的新阶段,要真正实现我国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技术工程。

参考文献

[1]叶梓. 吉林松原:擦亮查干湖“金字招牌” 奏响生态旅游强音[N]. 中国旅游报,2021-09-30(005).
[2]吴玮.生态旅游发展及其经济效益探究[J].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2021(10):13-15.
[3]陶慧, 刘家明, 虞虎,等. 旅游城镇化地区的空间重构模式——以马洋溪生态旅游区为例简[J]. 地理研究, 2017.
[4]Wang C . 国外生态旅游对当地社区生计影响研究综述.  2017.
[5]文静. 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2017, 000(006):26-29.
[6] 张占林. 森林生态旅游对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与影响[J]. 中国林业经济, 2018, No.150(03):57-58.
[7] 徐贵华, 何显升, 杨万柳.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J]. 现代园艺, 2017, 000(002):184-185.
[8] 屈赛, 林爱文, 黎斌,等. 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庐山区生态旅游用地策略[J]. 生态科学, 2018, v.37;No.133(01):166-172.
[9] 郑元楚. 农村茶乡茶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 商品与质量, 2017, 000(002):88.
[10] 安彦彦, 刘素芳. 茶文化绿色生态旅游发展思考[J]. 福建茶叶, 2017, 39(010):108-109.
[11] 施立敏. 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8, No.269(04):169.
[12] 易勤芳[1]. 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7, 000(007):P.224-2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八宝盒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X3.4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